安庆逾越网站设计,为什么守长江要守上游?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庆逾越网站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安庆逾越网站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为什么守长江要守上游?
第一点
四川据湖北上游,自四川东出是为顺流之势,在湖北境内还是有险要可以扼守,若过了湖北向东,则江面渐宽,就难以争锋了。湖北在东南(包含南京)上游。在东南建立政权的,没有不依仗湖北地区为上游屏障。而湖北重要据点自西向东就有夷陵、江陵、武汉等,太平天国在据有南京后向西发展的最好态势就是取武汉、再克江陵,再西向攻入四川,把清政府阻挡在长江以北。
安庆在武汉以东、南京以西,纠正一下,三国时期的吴国是没有说守安庆的,只是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在把太平军向东逼进,夺武汉,若再取得安庆,那么就可以直达南京城下,所以说安庆是南京城前头的最后一个重要屏障,取南京则必取安庆,而要守南京则必须守安庆,最好再西向推进到武汉,在湖北境内据守态势更好,要是有四川,据长江全部而守就是善之善者了
第二点
由于长江两侧地形地势的缘故,长江上下游之间,除长江一水可通外,并无其它畅通大道;长江出湖北以后,江面渐宽,无险可扼。这种客观的自然情况遂使上下游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东南地区必须倚荆襄上游为屏障,荆襄地区对东南却具有一种天然的离心力。在对抗北方时,荆襄地区常常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战区,具有相对独立性,形成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而一旦形势变化,这种相对独立的力量中心便往往容易构成对下游地区的压力。东晋南朝时期,据荆襄上游称兵反建康方面者比比皆是,萧衍甚至自襄阳举兵东下,取南齐而代之。荆襄地区地位的这种双重的特性遂决定了立足东南的政权力图在对荆襄地区的政策上体现出双重的意图:既要使其发挥可靠的屏障作用,又要将其威胁下游的消极意义降至最低。加强对上游地区的控制是其最终宗旨。
取长江上游之地防守就是为了保障能把敌人赶到长江以北去。至于说强渡长江进攻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在两国力相当的情况甚至北方国家实力强于南方国家的时候都难以成功。著名的战例就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南北对峙、宋金对峙、宋元对峙,大都是南方依仗长江天险与北方强国对抗的。
渡江攻击最主要有一下几个难点:
1、渡江部队补给线困难
2、渡江部队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大部分又晕船,战斗力大打折扣
3、北方人到南方湿热之地,水土不服,容易生病(尤其可怕的是患上传染病)
4、南方水多船多,更占地利
第三点
北方攻破的南方政权无不是内政极其腐败的时候,南方国力主要是军事实力远远弱于北方,然后北方政权或者从四川向东配合湖北方面战事,以席卷东南,或者直接从湖北突入沿长江东向攻向南方政权首府南京。当然北方政权要做好一系列的渡江准备,战船、钱粮、精锐的水师缺一不可。南方就是以淮守江,淮河、长江、强大的水师是南方政权的极大保障。
以下有相关具体资料: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间的对峙。除孙吴与曹魏(西晋)之间短暂的对峙外,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其它南北对峙如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南宋与金、南宋与蒙古(元)对峙时,北方政权都是少数民族所建。政治军事上的对峙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的。
中国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气候、环境及人的习性差异较大,遂使南北双方军事特长上也有很大差异。
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射猎为业,男子皆精于骑射,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可谓兵民合一;在战略战术上,以远程奔袭、骑兵野战见长;注重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人自为战;生长北方,性习温凉,不耐暑热,故其对南方的作战主要是在秋冬时节。秋冬时节,秋高马肥,大地坚净,利于骑兵驱驰。
南方汉人以农耕为业,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对水利的利用是其社会的主要特点。其治军、用兵亦与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特点相适应。治军以组织、秩序和纪律见长。历史上的南方比较著名的军队如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湘军都是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见长。在战略战术上,注重谋略,讲究部伍阵法,善于利用城市作为据点防守,利用平原地区的江河水道来进行运输。建立水师。南方对北方的主动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时节。春夏时节,正值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季,江河水涨,便于利用江河水道进行人力物力的运输、投送。
南北双方可谓各有所长,各有千秋。鉴于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上的特点,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利上都可谓利弊半参。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双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对方的短处。
在南北对抗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达成一种均势。双方之间的对抗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任何一方只要越过这条中间线便会面临大的困难,也会遭遇大的抵抗。这条中间线,在东部地区通常是淮河——尽管南方势力偶尔能远达黄河,北方势力有时也能饮马长江,但双方大致在淮河一线稳定下来;在西部地区,则通常是以秦岭为界。
黄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战场。这一带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既有旷阔的原野,又有纵横的江河水道。秋冬时节,大地坚净,旷阔的原野宜于北方铁骑驱驰,利于北方发挥其骑兵野战的特长;春夏时节,江河水涨,利于南方发挥其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因此,无论从时机还是从地利上,双方都是利弊半参,因而易于陷入一种拉锯式的角逐之中。
集南方之所长者无如东南。东南地处亚热带,雨水较多,河道纵横。长江、淮河呈东西向流过,横亘在南北之间,再加上它们的支流,遂形成一个密集的江河水网,足以缓冲北方铁骑的冲击力。从阻挡北方铁骑的冲力上来说,长江确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南方可以利用这些江河水道,构筑军事据点,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发挥自己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在整个南方地区,没有哪个地区能象东南这样有这么多的江河水道可以利用。
东南地区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就是一个富裕的经济区,人烟稠密。古代东南地区民风劲勇好武,这也是立足东南的政权可以凭恃的条件。《汉书》地理志载东南风俗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春秋时的吴越能与齐晋等中原大国争霸、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而令秦人丧胆,都得益于东南地区劲勇好武的民风。
整个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长江本身即发挥着阻挡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这几个层次基本上显示出了南北双方随着势力消长而表现出的攻守形势。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河以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消极防守;南北双方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的前沿。” ——《布局天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庆逾越网站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庆逾越网站设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